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【张家港日报】为建设“四个港城”培育“现代工匠”——访沙洲职业工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钱东东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18-05-25

解放思想,不仅是“头脑风暴”,更是实际行动。“1984年,当时的沙洲县委、县政府敢为人先,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——沙洲职业工学院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寄语‘沙工有如扬子水,不尽人才滚滚来。’”沙洲职业工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钱东东说,沙工始终秉承名誉院长钱伟长院士的“眼光向下、开放办学”的谆谆嘱托和“拆除学校与社会之墙”的开放办学理念,坚持“根植张家港,融入张家港,服务张家港”,走出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。可以说,沙工建院以来30多年的历程,就是不断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。

解放思想,要因地制宜,发挥优势。近年来,尤其在全国高校普遍扩招、民众学历追求攀高、生源有所萎缩的现实困境中,沙工毕业生却依然备受企业欢迎,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%。

30多年来,沙工牢牢把握服务发展、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坚持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坚持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,与产业转型实现“同频共振”。

据钱东东介绍,为了全方位服务地方科技创新、产业转型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,沙工不断解放思想,积极推行“双元双证、四开放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沙工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;学生学历证书、高等级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“双证”齐全方能毕业。

“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,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。”钱东东说,沙工针对张家港产业需求,重点开设建筑工程、纺织工程、电子信息工程、机电工程、机械动力工程、经济管理等专业。在激烈的职业教育领域,既达到扬长避短、错位发展的目的,更优化了专业布局,彰显了专业特色,有效增强了核心竞争力。同时,从专业建设迫切需求、条线工作协同推进、现有人员结构优化、未来发展适度储备等角度出发,加快引进急需紧缺、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,尤其是高职称、高学历、有经验、有后劲的人才,以改善原来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,支撑重点专业建设。

解放思想就是要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,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,要发扬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的精神,形成更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,大胆探索走出新路。沙工通过牵手本科院校,以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问题为背景,共同组建校际合作科技团队。通过申报省级及以上高水平科技支撑计划项目,为沙工教师参与高水平科技项目提供了平台支持,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水平。通过牵手企业,有力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,全面融合了地方企业转型升级,提升了沙工教师创新能力,拓展了专业发展空间,提高了学生培养水平和沙工社会声誉。通过“牵手”教授,充分发挥出教授或有丰富科研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的优势,通过组建教授科技团队的形式,帮助中青年教师在实际科研项目提高能力,使沙工科研工作形成集群优势。

沙工以助推本地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为宗旨,校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。近5年来,沙工与张家港市本土中小企业合作完成产学研项目上百个,为企业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超亿元。

沙工依托搭建的各类平台,实现了出机制、出人才、出成果。“机械设计与制造”专业教学团队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,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、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群为省“十三五”高等学校重点专业。其中,现代纺织技术、数控技术、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为省级特色专业;数控技术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项目。

“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,没有雄厚的技能人才大军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辉煌。”在钱东东看来,现代制造业大潮涌起,倡导“工匠精神”已成为全社会共识,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。他表示,随着高铁的普及,沙工有意与强势高校合作办学,引进开设轨道交通等相关专业,使开设的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,以服务和支持地方产业转型升级。

沙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考生的青睐。“沙工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张家港市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。至2017年,沙工累计培养2.8万多名毕业生,90%以上高密度分布在张家港市各企事业单位,数以千计的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和管理岗位。沙工毕业生中涌现出自主创新、创业有所成的民营企业家超3000名。”钱东东表示,沙工将以“为产业转型升级,培养急需技术技能人才”“为企业科技创新,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”“为城市文明建设,提供多样社会培训服务”为办学使命,为践行“四大路径”、建设“四个港城”培育更多的“现代工匠”。( 王会信)

【张家港日报】为建设“四个港城”培育“现代工匠”——访沙洲职业工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钱东东

http://www.zjgdaily.com.cn/html/2018-05/25/content_401735.htm